一级无码免费在线播放|人人妻人人澡av|免费人成在线看视频无码|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六动漫

  • <rt id="qmqas"><code id="qmqas"></code></rt>
    <dfn id="qmqas"></dfn>
    
    
  • <rt id="qmqas"><code id="qmqas"></code></rt>
  • <code id="qmqas"><abbr id="qmqas"></abbr></code>
  •  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 >  黃河專題>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>
    【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——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】保護好利用好豐富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
    2022-10-20 09:58:41    來源:山西日報

    習近平總書記5年內3次親臨山西,每次都考察文博單位,每次都作出重要指示,體現(xiàn)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文物事業(yè)的親切關懷。省委常委會7次研究文物工作,并將文物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、納入專項巡視,體現(xiàn)了我省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。省文物局牢記囑托,踔厲奮發(fā),全方位推動山西文物事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。

    省文物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劉潤民說,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傳承前所未有。省委、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,全方位推動新時代文物事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前所未有。全省文物系統(tǒng)積極構建“11356”(一個遵循、一條主線、三大領域、五個支撐、六個方面)工作矩陣,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、通力協(xié)作,文物保護利用取得了新成效。

    讓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遺產(chǎn)活起來

    “巍巍云岡,真容巨壯,泱泱龍門,石刻巔峰。”10月3日,重陽節(jié)前夕,人民日報新媒體與河南衛(wèi)視共同呈現(xiàn)的2022重陽奇妙游開篇舞蹈《云窟萬象》播出,宏大的場景、唯美的畫面、深厚的內涵驚艷了觀眾。節(jié)目中,只見舞蹈演員化身“石窟造像”在云岡石窟前翩翩起舞,默契十足的群舞、精美絕倫的獨舞,加上不同角度的唯美呈現(xiàn),把云岡石窟的魅力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大家紛紛評論、點贊、轉發(fā),網(wǎng)友留言稱,這是一次跨越千年的藝術之旅,這是一場古今碰撞的視覺盛宴。

    2020年5月1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岡石窟考察時強調,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,保護好云岡石窟,不僅具有中國意義,而且具有世界意義。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,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。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,為云岡文物的科學保護、云岡學的設立、云岡文化藝術的開發(fā)利用等各項工作,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近年來,云岡研究院在科學保護、學術研究、對外交流、景區(qū)建設、提質升級、品牌建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,讓文物和文化遺產(chǎn)活起來的例子不勝枚舉。不久前,為了探尋北魏佛教藝術的近繼與遠承,云岡研究院和龍門石窟研究院聯(lián)合推出了“云上龍門牽手云岡”系列直播活動。

    十年來,云岡研究院陸續(xù)出版《云岡石窟辭典》《平城絲路論文集》《云岡石窟典藏本》等多部著作,特別是2019年,歷時7年編撰出版20卷本《云岡石窟全集》,全面、系統(tǒng)、完整地介紹了云岡石窟所有洞窟雕刻,提出大量全新的學術觀點,代表“云岡學”研究的最新高度,標志著“云岡學”的正式確立。

    2022年1月27日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平遙古城,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、傳承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發(fā)表重要講話,為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

    金秋十月,一道道規(guī)整的凹槽從護腳墻一直排列到25﹟平遙古城城墻的頂部,這是內墻打夯時黃土與包土桿相互作用留下的壓痕,也是平遙古城城墻內墻夯修完工后的標志——表層板花。城墻頂上,作為平遙縣古建筑傳統(tǒng)工匠專業(yè)技師的邵帥,從事城墻修繕工作已有10年,只要不出差,他每天都會到城墻上細細巡查。一天下來走上一萬步是常態(tài),兩萬步也不罕見。邵帥說,城墻,在小時候的記憶當中就是這個樣子,到現(xiàn)在還是這個樣子。在心中,覺得這個就是傳承。

    阻擋過戰(zhàn)火的城墻仿佛又將時間擋在了城外,平遙古城宛如一幅從歷史深處鋪展而來的畫卷。平遙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趙家強說,十年間,一批傳統(tǒng)民居陸續(xù)得到修繕,在平凡而溫暖的日常,在“修舊如舊,以存其真”的院落里展開。2020年啟動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,讓平遙古城里的生活更加便捷。

    青石板路上,一代代人從歲月中走過。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藝術總監(jiān)張國田說,這里的城墻、街巷和院落,總讓人百看不厭、百拍不煩。因為它是歷史的,也是當下的;是民族的,也是世界的。來到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有愛上它的理由,因為在這里可以找到心靈的故鄉(xiāng)。

    文物既要“守得住”,也要“活起來”。這十年,我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工作可圈可點,山西青銅博物館、山西地質博物館、晉商博物館建成運行,山西考古博物館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博物館改制成立,11個市級綜合型博物館全部對外開放,大同、太原“博物館之城”建設推進順利,全省主體多元、類型豐富、特色鮮明的博物館體系不斷完善。云岡石窟3D打印“行走”世界、天龍山石窟數(shù)字復原展、晉界講壇——晉國霸業(yè)、黃河文明的標識——陶寺·石峁的考古揭示等項目,榮獲全國文化遺產(chǎn)“云展示”“云講壇”“云講解”優(yōu)秀項目。十年來,國、省保文物單位對外開放率超過30%;博物館數(shù)量增加到197家;年辦展數(shù)量增加到700余個,其中3個項目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,兩個項目入選新時代博物館百大陳列展覽精品。

    新時代文物古跡保護利用全方位推進

    文物,記錄過去,映照當下,啟迪未來。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精神,始終在滋養(yǎng)著我們。牢記殷殷囑托,山西更加堅定文化自信,努力用好文化富礦,留住根脈,讓中華文脈永續(xù)傳承。

    今年5月,針對現(xiàn)有問題,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(yǎng)實施辦法》,在未來5年,山西將通過高考面向全省免費定向培養(yǎng)600名文物全科人才,委托山西大學培養(yǎng)。山西大學考古學院考古(文物全科)專業(yè)由此而生。

    9月4日,交城縣學子武思宜,拿著山西大學考古學院考古(文物全科)專業(yè)錄取通知書前往學校報到。武思宜說:“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文博事業(yè),4年免費培養(yǎng),本科畢業(yè)即工作、有事業(yè)編制,這是神圣的學業(yè)與工作。”作為第一批文物全科人才,4年后,武思宜會回到家鄉(xiāng)交城縣,在交城縣文物保護所里做一名一線文保工作者。

    省文物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程書林說,文物全科人才是根據(jù)基層文物工作實際,面向基層文物工作需求而設計的,經(jīng)過本科院校正規(guī)培養(yǎng)后,能系統(tǒng)掌握考古、文物建筑、博物館三大領域專業(yè)知識。這是一種創(chuàng)新性培養(yǎng)方式,在我省是首創(chuàng),在全國也屬首例。

    十年奮斗,只爭朝夕。9月初,國家文物局公布2022年度“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”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名單,大同市博物館“北朝風韻”入選重點推介項目(20項),山西考古博物館“考古的溫度——山西‘十三五’考古成果展”入選推介項目(80項)。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稱,對于考古來說,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,是黃金十年?!翱脊诺臏囟取闭褂[,以田野考古、實驗室考古、科技考古、文物保護深度融合,開創(chuàng)了新時代考古工作的新模式。

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省堅持深化考古研究,扛牢文物資源大省責任,不斷用考古重大成就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、一萬年文化史、五千多年文明史。翼城北撖、芮城坡頭、沁水八里坪、興縣碧村、聞喜上郭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“考古中國”重大項目的考古發(fā)掘取得重要突破,“經(jīng)天緯地、照臨四方”的中國文明起源陶寺模式充分論證。陶寺考古遺址公園、陶寺遺址博物館、全國首座墓葬壁畫遺址博物館加快建設。十年來,全省開展主動性考古發(fā)掘30余項、基本建設考古發(fā)掘430余項,發(fā)掘面積20余萬平方米,搶救了一大批珍貴文物。4個項目入選“百年百大考古發(fā)現(xiàn)”;3個項目入選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”;5處遺址納入“十四五”國家大遺址保護名單。

    十年間,我省提升治理效能,不斷夯實基層基礎,全國首家開展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專項巡視,舉辦首屆全省文物行業(yè)職業(yè)技能大賽。云岡研究院升格為副廳級建制,基層文物全科人才培養(yǎng)工作全面啟動,市縣核增129名文物專項行政編制,省直文博系統(tǒng)核增全額事業(yè)編制182名??梢苿游奈锲詹楹褪咚?、石刻文物、低級別文物、壁畫彩塑、紅色文化遺址、軍工遺址等專項調查全面完成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71處增加到531處,持續(xù)保持全國第一。

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省堅持保護第一,有效實施重點項目、重要改革、重大工程,各級各類文物保存狀況得到持續(xù)改善。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云岡石窟實施本體保護+科技賦能+環(huán)境提升“三位一體”綜合治理,平遙古城堅持文物保護、旅游開發(fā)和特色經(jīng)營統(tǒng)籌發(fā)展,五臺山開展重點寺廟群保護修繕和文化傳播。永樂宮壁畫保護修復基本完成,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載入史冊,沁河流域古堡文物密集區(qū)和武鄉(xiāng)革命文物密集區(qū)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,39處國寶級文物特殊保護機制不斷健全,18個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(qū)積極創(chuàng)建。長城重要點段、代表性革命文物、部分珍貴彩塑壁畫、國省保集中成片傳統(tǒng)村落、重點文物搶險救災等保護利用工程有效實施。石窟寺保護與傳承省重點實驗室落戶云岡,11家文物科研基地掛牌運行。一批館藏珍貴文物有效修復。

    凡是過往,皆為序章。輝煌歷史,昭示未來。

   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,山西文物工作者與時代一同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新征程、新起點上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以更加堅定的決心、昂揚的斗志、強烈的擔當、創(chuàng)新的實踐和過硬的本領,守護歷史、傳承文明、服務社會、開創(chuàng)未來,為建設文化強國、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。(記者孟苗

    [編輯:張旭]

    • 山西之窗

    • 黃河新聞網(wǎng)官方微信

    •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